斯图尔特・科普兰, Kingdom Orchestra, Troy Miller & The Listening Planet
Stewart Copeland: Wild Concerto
专辑 · Classical Crossover · 2025
如果说有什么作品能说明前 The Police 乐队鼓手、电影配乐家 Stewart Copeland 彻底放飞、任性创作的话,那无疑就是这首十二乐章的协奏曲了——独奏“乐手”竟然全部来自动物界。Copeland 借用了英国自然学家 Martyn Stewart 庞大的自然声音档案库,从全球采撷鸟鸣兽吼——从白喉麻雀的啁啾到鬣狗的笑声——并将它们与一支三十人编制的传统管弦乐队融合在一起,由他本人担任打击乐演奏。“真正的鸟类学家听到这作品可能会说,‘等一下,红胸山雀怎么能和自己的捕食者和谐歌唱?’”Copeland 告诉 Apple Music 古典乐,“现实中,这些动物恐怕早就在互相吞吃了。” 这部作品以爵士风为底色,处处流露出调皮的幽默感。你可以听到青蛙的滑稽合唱与铜管乐器的“大象之声”同台演出,而萨克斯风时而低沉沙哑得像加拉帕戈斯海豹,时而像狼一样嚎叫。整部作品松散地围绕北极燕鸥的史诗般迁徙旅程展开——它每年从北极的繁殖地飞至遥远的南极。你几乎能感受到气温的骤降:第五乐章热带的“Screaming Piha”(尖叫的皮哈鸟)逐渐过渡为“Penguins in the World of Antarctica”(南极世界的企鹅)那一章里刺骨的寒风与瑟瑟颤抖的弦乐颤音。 但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旅程的音乐故事。对 Copeland 而言,真正吸引他的是我们人类如何理解声音这件事。“当一只像白喉麻雀这样的鸟儿歌唱时,它会’啾、啾、啾’地叫,”他说,“它有清晰的发音,有旋律的走向,有高低起伏,也有节奏——虽然不是你能跳舞的那种节奏,但这些音乐元素都隐含在里面。如果你把一支长笛放在这只麻雀旁边,或者一支长号放在那只嚎叫的狼旁边,你的耳朵就会自动把动物的无调性与乐器的有调性联结起来——你的大脑会下意识地将它们融合。这张专辑的核心就是探索大脑在处理声音时那种奇妙的联想:如何将旋律投射到声音之上,并从中找到乐趣。” Copeland 早已习惯与“拾得声音”(found sounds)打交道——在他为 Francis Ford Coppola 的《斗鱼》所作的配乐中,你能听到台球撞击的咔哒声、汽车喇叭的鸣响;在 Oliver Stone 的《华尔街》中,他用狗吠声描绘了那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尽管对他来说,编配仍是一项尚在适应中的技艺(“相比那些一辈子盯着谱子的家伙,我得更努力地眯起眼睛看”),但音乐的灵感却源源不断。“一旦想象力接管,灵感开始流淌,音乐就会自己冒出来,”他说,“我不知道它从哪儿来的,它就是突然出现了,我对此心存感激。”

斯图尔特・科普兰, Kingdom Orchestra, Troy Miller & The Listening Planet 的 Stewart Copeland: Wild Concerto 曲目列表

斯图尔特・科普兰 的更多专辑

instagramSharePathic_arrow_out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