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狮少年2》电影原声音乐专辑
专辑 · 原声音乐 · 2025
动画电影《雄狮少年2》呈现给观众的热血与震撼,离不开慷慨激昂又恰如其分的配乐。为了给这部以舞狮、武术等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影片配乐,作曲家栾慧亲赴广州向当地师傅学习狮鼓,也将更多传统乐器的声响融入编曲之中。此外,交响乐、Hip-Hop、摇滚、电子等现代音乐元素交织出现,呼应了片中上海的现代都市气息与传统武术比赛交汇并行的叙事张力。专辑在伦敦的顶级录音棚 AIR Studios 录制,并邀请到伦敦三大交响乐团的乐手参与演奏,而这次的空间音频版本则完美保留了高质量的录音细节,让你能够身临其境,体会电影中的激荡情感。
以下,是栾慧亲自深度分享的创作故事,包含着对空间音频的多维感悟,不失为乐迷与影迷探索影片原声创作的精彩指南。
对于《雄狮少年2》这部动画电影的故事主题,您是怎样理解的,又是如何从配乐的角度去支持这个主题的?这一部作品的配乐和第一部《雄狮少年》又有怎样的呼应和联系?
“在我看来,《雄狮少年2》依然延续了对‘自我认同’与‘成长’的深刻探讨。影片通过主角阿娟的视角,折射出每一个平凡无名者的奋斗与坚持,它讲的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虽然从舞狮转向了传统武术与搏击,但‘雄狮精神’始终未变。
“从音乐创作上来说,《雄狮少年2》并没有推翻第一部的动机和主题,反而大量复用和变奏了《雄狮少年1》中已有的素材,以此建立整个系列统一的音乐语言。但因为阿娟在这一部中成长得更加立体,我在配乐中也希望能反映出这种层次感。比如‘4236’这个动机,在第二部中被赋予了多种变奏:有时候代表希望,有时候传达绝望、力量或愤怒。这个动机像一条线索,贯穿在整部配乐的各个声部中,推动着观众去感受阿娟内心的起伏。”
在创作和准备过程中,您是如何采风广东地区的在地文化与音乐特色,并将其融入作曲的?可否试举一例?对于管弦乐器、民族乐器与电声乐器的配合,您的把握思路是怎样的?
“在《雄狮少年1》的早期阶段,我们确实进行了深入的广东采风,从狮鼓到龙舟说唱等民间音乐形式都有尝试。但最终我们决定对‘地域性’元素有所克制,以狮鼓为主要代表,配合唢呐作为旋律主奏乐器,其余部分则以少量民乐融合大量管弦乐与电子音色为主。这种配比既保留了地域特色,也保证了影片整体的现代感和包容性。
“我的核心创作思路并不是‘用什么乐器’,而是‘要表达什么感受’。舞狮和搏击都是非常酷且有力量感的运动,我更关注的是如何通过音乐传递它们的精气神儿。这种精神状态并不容易用技术手段去具象化,所以我更多是通过画面、台词、表演,以及对阿娟内心世界的理解,去捕捉那种情绪和能量。
“我从开始籽木与老师画的概念图中就发觉雄狮系列电影的画面是有声音的!从第一部的‘心中的那声咆哮’开始,我就开始去‘聆听’阿娟的雄狮世界。到了《雄狮少年2》,这种声音变得更加清晰。这种‘共鸣’帮助我判断每一个音符、每一个乐器是否真正属于这个角色、属于这个故事,属于这个世界,并驱动整体音乐的创作判断。因此我更希望观众在聆听配乐时,去感受音乐所传递的内在情绪力量,而不是关注在外化的技术上面。”
从空间音频版本的角度出发,您能聊聊自己觉得最具代表性的原声音乐曲目么?
《种子在哪里都能发芽》
“这首曲子其实是《雄狮少年》主题的一个变奏。旋律虽然简单,但它承载的是一种延续感——延续的是孙海鹏导演作品中那股始终如一的‘劲儿’,也是我们多年来合作中逐渐形成的音乐语言。尽管每部电影的故事和风格不尽相同,那种面对现实、倔强向前的精神却始终贯穿。我希望通过音乐,让这种精神在每一部作品中彼此呼应,慢慢积累出一个属于孙海鹏导演电影的声音世界。
“这首曲子出现在《雄狮少年2》中阿娟练拳的空地,那一幕本身就带有一种时间的静止感,随着张瓦特的讲述我们似乎看到了过去,而音乐在这里承担了连接过去和现在的任务。听过我们前作的观众,或许能在这段旋律中感受到《美食大冒险之英雄烩》的影子。类似的‘音乐彩蛋’,我也曾在《雄狮少年1》的‘买狮头’场景中埋下。这些并非简单的致敬,而是试图在作品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有机的连接。对我而言,这样的创作过程充满乐趣。”
《脱胎换骨》
“这首曲子对我意义非凡,它不仅是整部电影情绪的转折点,也是爆发点,更是我一直坚持的‘统一声音世界’理念的核心实践成果。它既是一首歌曲,也是一段配乐,歌曲元素从第一部就被埋伏在配乐中酝酿,当歌曲真正响起时,观众的情绪已经在潜意识中被层层铺垫过了。比如那句‘师傅,最近还好吗’一响起,许多人会瞬间破防,这是因为那些旋律和歌词早已在电影前面的情节和配乐中以各种形式悄然建立了情绪通路。
“更特别的是,这首曲子融合了《雄狮少年1》中几乎所有的重要主题动机,在结构上将整部系列作品的情感线索重新梳理,并集中于阿娟‘脱胎换骨’的这一高光时刻。例如‘4236’这个动机,在阿娟扔出石锁的一刻,配以重型编曲,情绪瞬间达到顶点。这种方式并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让音乐在角色成长中扮演真正的推动者角色,而非旁观者。
“在制作这首曲子的过程中,我特别感谢张苗总和孙导给予的创作自由和极大的信任。因为有了这样的空间,我才能把歌曲和配乐当作一个完整的声音系统来打造,而不是分裂处理。电影的音乐不应该在歌曲出现时突然像插播 MV 一样脱离情节节奏,它应该是一种有机的延续——从第一秒配乐响起开始,就在为后续的歌曲默默埋下情绪伏笔。我们尝试用这种方法,去模糊歌曲与配乐的边界,建立一个统一而沉浸的声音世界,让观众真正‘进入’角色的情绪轨道。
“这不仅是音乐创作的挑战,更是一次对整部电影叙事结构的深入参与。每一个主题的回归、每一次动机的转化、每一个节奏的推进,都是在为角色的命运服务。我希望这首曲子不仅是听觉高潮,更是情感上的一次‘脱胎换骨’!”
技术角度,杜比全景声是怎么来支持您的创作的呢?
“我对空间音频一直非常痴迷,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尝试用 5.1 环绕声进行写作。《雄狮少年2》一开始我就决定要做全景声版本,并特别为此设计了几首结构复杂的曲子,比如《脱胎换骨》《生于野草,活成雄狮》《网暴》《少年强》等。这些作品融合了电子音色、传统狮鼓、大编制管弦和大量细节声效,空间音频技术为它们提供了更合理的排布方式,避免了层次间的拥挤,让音乐的情绪更有张力和清晰度。我目前使用的是 7.2.4 的监听环境,最打动我的不是声音的前后左右的绕转,而是它带来的那种松弛、真实的空间感。这让我可以在写作时放心地进行大动态与空间的尝试,不用担心‘吵’或‘糊’。
“当然,这一切最终得以实现,还要特别感谢我的两位混音师:Dave Moore 和谢云老师。他们不是简单的“混音技术执行者”,而更像是演奏家和指挥家——在音乐最后的成型阶段,用他们的审美和判断力,将每一个声音元素精准处理,在情绪和技术之间找到完美平衡。很多人说听到某一瞬间音乐特别打动,那种‘发光的感觉’,其实背后都有他们不可分割的功劳。我始终相信:好的混音,不是修正或修饰,而是将作品真正‘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