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 braces
海螺记
专辑 · 国语流行 · 2025
社交媒体上发表的一分钟翻唱短视频埋下的种子,结出了首张创作专辑的丰盈果实。线上线下磨练积累多年的新锐唱作女声 163 braces 交出了词曲与制作皆由自己执导的《海螺记》,将成长中抽象而内敛的思绪,付诸婉转曲折的旋律写作和明暗冷暖的声响温差。空间音频的技术加持,更显 163 braces 歌声中参差立体的情绪变化。 这一次,163 braces 和我们聊了聊专辑制作过程中的感受,分享了使用空间音频听自己作品的体验,并详细介绍了专辑中几首歌的情感内涵与创作企图。 首张个人专辑《海螺记》展现了你在制作、创作上的野心,这样的角色或艺术方向的转换,有什么特殊的经验与不同之处? “我最直接的感觉是创作的空间变得更大了。以前参与词曲时,像是做了一些自己喜欢的抱枕、手工家具,再交给别人帮我摆进一个小房间。而这张专辑的制作,像是在玩《模拟人生》,扩建了一整层的住家——从玄关、庭院到阳台,每个空间都可以自己设计:大门进来的气味、庭院里的小池子,甚至后阳台那块因为风吹日晒而腐朽的木栈板,都能在第一首歌开始就放进整体思考。 “这样的转换是既陌生又兴奋,不只是接触了更多未知的环节,也开始更深入整个制作流程,一整年像是每天都跟大家一起去工地碰面。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当视角被拉得更远时,会发现原先的词曲也会被重构,像是在互相拉扯、互相成全,也因此会比较不再只是用创作者的角度看待合作,而更理解每一位制作伙伴的取舍与美意。” 分享一下以空间音频技术制作专辑的感受吧?另外从听者的角度出发,通过空间音频听《海螺记》,是否有不一样的感觉? “因为这次在完成立体声混音时已经接近我自己订的发行期限,因此把空间音频的对接工作交由监制亨骥帮我把关,由 Swinger Studio 将杜比音频制作完成后,我在某一次通勤里沉浸式地听了一整遍,在发表作为聆听者的感受前想先说明,因为刚开始深入音乐,尤其混音也是一门非常专业的工程,我其实没有把握可以把混音老师们的细致表达得很好!哈哈!但我想分享很直观的感受,我个人很喜欢第一首歌《门缝后的光》,就像是突然进入挑高的空间吧!所有音色都变得更加立体。整体来说,《海螺记》听起来有一种穿越各种神奇洞穴的体验,大家不妨也可以去听听看!” 《海螺记》 “《海螺记》的开场曲《门缝后的光》,设定的是缓缓打开故事书的第一页,不是轰然登场,而是夜晚从房门缝隙渗进来的微光,尚未明白发生了什么,但某种情绪已经悄悄穿透你。 “这首歌源于前阵子看见家人对亲友的离开,对于他们悲伤、沉默与情感掩藏的观察。留意并无法忘怀那些眼神、停顿与无声的爱,这些复杂的情感,不只是悲伤,也包含责任、依恋、疲惫与柔软,被浓缩成无法说出的情绪。这首歌描述着‘我无法解释,却被深深触动’的状态。 “整首歌曲从不断前行、不等人的节奏中展开,像一股潜流缓慢逼近。钢琴的加入使画面逐渐明晰,最后眼泪终于凝聚成形。除了保留了原始人声的温度,也同步叠加一层经过 AI 处理的声线,两者平行存在,想表露出情绪与理解尚未合而为一,却在时间长河中同步穿梭。” 《不存在》 “写这首歌时没有想要感动谁,只是想试着承认:时常觉得自己是多余的,是一个不被需要、也不够好的人。在专辑中,《找》也像是有连通门一般能直达《不存在》的空间。《找》是迷路的样子,而《不存在》则是在找不到的地方,停下来跳舞。 “音乐采用三拍节奏,像一个瘸腿的人在独舞,踉跄却仍坚持。声音的空间感模拟空旷的场景:闪烁的星星、无人的草原、尘封的房间与时间停止的边缘。像是被世界遗忘的孩子。” 《天空》 “《天空》是一首写给恋人的歌。在感情中总是如同互补一般,当一方较为外向开朗,对方则有可能比较沉稳内向、因不相同而被吸引,却也会因为难以读懂。而感觉有很多无法靠近的情绪。而我也不是想去打破什么,只是想成为恋人生活中一点点的阳光。 “从‘想了解对方’出发,也慢慢过渡成‘想进入对方的世界’,歌曲中穿插鸟鸣、精灵般的音效,想营造如《风之谷》地下室般的感觉,虽飘浮著有毒的孢子,但在某种条件下变得安全而美丽。也再次在副歌中使用与《门缝后的光》相同的人声处理,创造一种‘想靠近但尚未完全融合’的情感质地。” 《潮汐》 “灵感来自月亮与海的引力,那是情感里无法切断的相互影响。也许不知道是谁先牵动谁,但知道彼此正在被互相拉扯。 “这首歌与制作人明凯共同打造,采用平静而层次丰富的声音空间。Lead vocal 在某些段落刻意退场,由 dubbing 带出情绪,让歌声重回时更具重量。《潮汐》诉说着一种无奈却依然温柔的理解,‘不想明白,也想不开’,那是一种月与潮之间的对白,是朝夕相伴却无法靠近的美感。而在另一面,也将视角转向家人,写下同样在《门缝后的光》看见的悲伤,雨停不下,就让它冲淡伤疤;已经结痂的悲伤,虽然不再流动,但它仍然一片片落下,堆成无人的沙滩。 “不强迫悲伤离开,只希望它能长出新的样子。” 《没有人回答的问题》 “《没有人回答的问题》是专辑里第一首实录乐器的作品,这首歌与 Ken Deng 肯邓共同制作。编曲干净、活泼,像阳光照进思绪里的怀疑与对话,也像是在迷雾中大声说出一个问题,虽然心里已经知道不会有人回答,歌词从‘没有人回答的问题’开始,也以它收尾。像一盏灯塔,一直亮着,不是为了回应谁,只是想提醒:‘你有问题这件事,本身就值得存在。’ “其中一句‘过去又是?’是我认为整首歌的关键,那句话其实是指我们对未曾发生过的事,总是充满想象。你没有和那个人在一起,就觉得那段关系会是最好的;你没有得到那个机会,就觉得那本该就是属于自己的,这些都是我们常常陷入的思考痛苦区。 “整首歌就像一段轻盈又矛盾的对话,你觉得自己在找答案,其实我只是想对你说说没什么答案的故事、和你唠家常!而且我在最后的四句歌词里偷偷放了一个小藏头~” 《(融化以后)》 “《(融化以后)》是一首只有一分钟的歌曲,但它不只是结尾,也像是一个起点。作为《海螺记》的最后一首曲目,它像走进一条明亮、静谧、无人的时光走廊。音乐开场带着儿童绘本般的童趣旋律,像是在空中飘来的一段声音回音,也像梦醒前最后一次闪回的光,轻轻慢慢地往你靠近。 “旋律最后出现的一段短小而纯粹的词曲,是一段关于四季的循环,也是一种’从悲伤里长出新芽’的过程。呼应着《找》与《过期》中反复出现的枯木与新生,将所有那些未完成的情绪轻轻收口,最后,闹钟响起,故事也说完了。”
instagramSharePathic_arrow_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