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 李泉 的「李泉·室內樂 經典歌曲集」
李泉
李泉·室內樂 經典歌曲集
專輯 · 華語音樂 · 2022
下滑閱讀李泉獨家訪談,暢聊《李泉·室內樂 經典歌曲集》的製作花絮。 90 年代出道的李泉,除了作為歌手身份發行了多張專輯,也以製作人角色,為劉德華、范曉萱、林宥嘉等多位歌手創作,持續在華語樂壇貢獻一己之力。擁有深厚古典樂底蘊的他,在首度涉足的華語經典翻唱專輯《李泉·室內樂 經典歌曲集》,以室內樂的多種樂器配置,為時代金曲注入悠揚的古典美學,不為刻意改編而行,每首歌曲在保有舊有靈魂下,誕生出李泉獨有的音樂氣味。 鋼琴與手風琴唱和的〈愛江山更愛美人〉、溫暖五重奏揚起的〈我是不是你最疼愛的人〉以及猶如一齣獨白劇的〈我可以抱你嗎〉,女性原唱的溫柔細膩,在李泉重新詮釋下延綿出不同深情;在〈夏天的風〉則吹拂出一陣別於原曲的舒心微風,點點琴韻如浪花,顫動的弦樂撥動心弦;致敬浪漫主義中晚期的〈不讓我的眼淚陪我過夜〉,捎來一抹心緒更濃烈的色彩,深沉的大提琴更如實吐露內心傷悲。 對於聆聽品質相當要求的李泉,此次特別設計了空間音訊版本,錄製則採用全程同步錄音,十多位樂手同時在錄音室演奏,符合以室內樂為核心的主題。而李泉更邀來杜比實驗技術團隊合作,透過空間音訊的細膩品質,真實還原「現場感」的深刻感動。在與 Apple Music 的獨家專訪中,李泉娓娓道來專輯成形點滴,介紹他的首次經典翻唱計畫背後故事。 室內樂這樣的古典音樂體裁是如何吸引到您,又在您的成長經歷中具有何種意義? 「我小時候是學古典樂的,像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這樣的古典作品從小就聽,非常喜歡這樣的形式。真正喜歡室內樂大概在中學的時候,那時候世界上大部分電影音樂是一個非常濃重的配樂風格,之後日本和歐洲實驗性的電影採取一些室內樂的做法,當然可能已經跳脫了古典樂,但是畫面感和感打動了那個年紀的我,從此對室內樂產生了一些不同的興趣點。」 新專輯以室內樂為體裁創作的想法是如何產生的?選曲與整個概念的最終融洽是如何達成的?您和錄音樂手之間有怎樣的碰撞? 「這張專輯是先有改編這樣一個選題,其實之前我沒有改編專輯這樣的經驗,因為我算一個創作歌手,所以以前的專輯是整理和收集自己的作品。一開始我還沒有想到用古典樂和這張改編專輯做搭配的時候,滿一籌莫展的,因為我做唱片還是想要有一個有趣的點,只是單純的翻唱,對我自己來講那個驚喜度和挑戰度,我認為沒有什麼太大的興趣。直到我想到說可以用古典樂的手法去改編、編曲、演奏的時候,那個興奮度才提升上來。 讓我想到這個手法是因為我音樂學院那幾位很棒的師弟,他們也是優秀的作曲家和編曲家,不論是之前在學校還是社會上都有創作很多很棒的作品。我覺得這種嘗試對我來講是很難得的,它讓一次滿無聊的翻唱變成了一個有趣的嘗試。」 在選曲上有什麼樣的考量?重新演繹來自 80-90 年代女性歌手的經典歌曲時,在表達的性別視角轉換上,有什麼心得? 「我選擇對我來說有感覺的一些歌,比如〈愛江山更愛美人〉、〈我是不是你最疼愛的人〉與〈我可以抱你嗎〉這些都是在我的成長過程中聽過非常多,非常經典的歌曲。那上述提到的歌曲都是女性歌手的歌曲,對我來講詮釋上沒有太多的違和感。其實在我幫別人寫歌這幾十年的過程中,女歌手比男歌手多,那麼也有幫女歌手寫的歌自己拿回來唱的,我覺得無論男女,在唱同一首歌的時候,表達的心境、個性和風格自然而然會有一些不同,都有不同味道在裡面,不存在太多的難度。」 您是否在重新演繹這些華語金曲的過程中,有感受到一些屬於特定年代的華語流行音樂創作特質? 「我覺得選歌當然是跟選歌者所處的年代是有關聯的。我之所以選這些歌,也是在我年輕時候聽到並受影響的,所以我們說『年代感』。 因為人都是出生在一個時代中,他一定會或多或少帶有一些『年代感』。那至於說跟現在的歌曲有什麼不同?大家所處年代的環境、生活、形態..…各個方面都不一樣,所以歌曲差異性還是挺大的,而且我覺得每一個年代描述譬如心境、人性等等方面的標誌也很明顯。所以毋庸置疑,在流行音樂方面影響我比較多的,是從七零到九零這個音樂蓬勃發展的年代。」 改編童謠〈蟲兒飛〉時您加入許多細節變化。以編曲為切入點進行的改編,會如何改變歌曲的原意?可否再以專輯另一首歌曲說明,如何以「演奏與編曲」重塑一首歌? 「我覺得如果要去成功地改編一首傳統的經典,其實它的挑戰性跟趣味度是不亞於自己去創作一首歌的。因為你要賦予他一個新的生命,在這個過程當中,你又必須覺得是合情合理的。 它一定要展現一種你自己想要表達的意味,否則只是鸚鵡學舌的話,可能對於聽眾來講,不一定能夠達到刺激點。就比如說像〈蟲兒飛〉這首歌,原本是一首兒歌,無論從節奏感和段落感來講,都相對比較乾淨簡單。為了把這種乾淨簡單在古典音樂延伸引出它的層次性和不同的豐富程度,就要考慮怎麼將它合理地拆解。譬如裡面會出現兩種不同的節奏和出現方式,想要讓它的段落和層次各方面更顯著,但是又不能把它拆解到很淩亂,或者是變成大家不認識的樣子,就必須在合情合理的方式上去做一些突破。 比如說像〈枯萎〉這首其實是我以前寫的歌,因為〈走鋼索的人〉是在 00 年發行的,在編曲上可能更多地代表我 90 年代創作的一種感覺,也是很能表達那個時候年輕的一種單純。可是我們在這次做古典音樂的處理上的時候呢,其實是比較 90 年代、00 年代的義大利電影的一種旋律的鋪陳去做的一些編曲上的改變。我覺得義大利的電影音樂在整個世界的電影音樂裡都非常地獨樹一幟,而且有它自己特別的一種美感。類比像〈枯萎〉這首歌,如果要去找出改編它的理由的話,就一定要拓寬成為在 00 年代那個編曲裡面所沒有的、有待發掘的一種美感出來。 那麼〈愛江山更愛美人〉這樣的歌,本身就是一首非常大氣的歌,要怎麼樣再去突破本來的『大』的格局呢?我會覺得倒反而不用再去以大來制大,用另外一種不同的非常『鬆』的感覺,輔佐不同樂器的穿插:木管、弦樂、手風琴⋯⋯讓內部的那種鬆弛來化解本來的那種『大』的意味在裡面。 所以改編是一件非常非常有趣的工作,但總而言之,合情合理是一個必須要去做到的前提。」 專輯中還包括了〈我們〉這些比較近期的作品,會不會和唱老歌有不一樣的感受? 「當時在選曲時,是沒有按年代分類的,我也沒有特定說想要改編哪個年代的歌。就純粹是按照我個人對歌曲的喜好程度,當然也有兼顧歌曲本身的市場性、聽眾的接受度。像〈我們〉這首歌,就是近些年發佈的歌曲,那它是符合我選曲的『標準』,就是我認為它是一首好歌,歌曲本身也有改編、拓寬的空間。 在唱法上,其實我沒有和原唱做出太大的區別,也是因為歌曲發行的年代比較近,改編的跨度沒有老歌那麼大。那我覺得改編這首歌的意義就是,歌曲本身是有古典韻味的,很符合我這張專輯的基調,想讓歌曲本身的意味表達得更加充分,這也是我對這首歌的期盼。」 室內樂的編制對聲音的空間感與細節有很高的要求,您覺得空間音訊技術能放大歌曲中哪些特質? 「是的。像室內樂都是真樂器錄音,它的確是跟近些年大多以電腦進行創作編曲製作的方式有很大不同。這次我們錄音是以『同期錄音』的形式,所有樂手包括歌手同時在棚內,像演出形式一樣,完整呈現一首歌曲去進行。這種錄音方式我非常喜歡,因為我本身也是學習器樂演奏的,從小就比較享受舞臺上一氣呵成的感覺。 在我年輕的時候也嘗試過幾次這類的錄音方式,我記得第一次是差不多在 93、94 年,是去改編羅大佑先生的經典作品。當然那次的編製要比這次室內樂大,是七、八十人的編制,和上海交響樂團合作。這次只有十幾個人,但性質是完全一樣的。同時這次我們和杜比實驗室技術團隊深度地合作,想要盡可能還原現場的感覺,當然我更希望在未來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真正地去把現場帶給大家,這是我最期盼的。」 最後,請您推薦三首最適合用空間音訊聆聽的曲目。 「嗯⋯⋯其實這個要求對我來講是很難的,因為讓我挑三首推薦曲很難,每一首都是整個團隊辛苦的創作和製作,沒辦法說哪三首是我們準備得特別用功,其他的就比較放鬆,其實並沒有。 至於大家更喜歡哪一首,完全是等大家如果有時間,有心思聽完整張,你們會有自己的答案。 我的建議,這張你們可以認真聽,也可以把它放做背景音樂來聽,其實會滿舒服的,你就可以按照我們為你準備的這個曲序啊,一、二、三首聽完,如果你還想聽下去,那就還會有四、五、六、七、八、九、十,就是這樣啦。」

更多 李泉 專輯

instagramSharePathic_arrow_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