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醒嬋
No, no !
專輯 · 另類音樂 · 2024
天馬行空的繁雜風格、肆意流瀉的多面情感,很難相信這張《No, no !》是張醒嬋在 156 天內親手打造的首張專輯。為了兌現「25 歲前完成代表自己的一張專輯」的承諾,她以倒數方式開始創作,並在 26 歲生日之前完成了這張作品。但這張專輯的意義,遠不止於人生里程碑,更是探討世界、人際、自我、理想的旅程。這張作品與張醒嬋的暱稱「nono」同名,也在奇特的標點符號運用中,給出自我剝離與多重人格的提示。
這些多面向的提示,在搖滾、流行、爵士、實驗、古典與電子等多元曲風裡有著解答。〈從A到Z〉裡的失真電吉他、〈風之電話亭〉的慢板鋼琴,她的聲音時而激烈、時而柔軟,有時也直接用念白表達情緒。「對我來說,情感是主線,什麼元素能幫我表達感情,就用什麼。我覺得很多風格放在一起其實會碰撞出一些很奇妙的感受。」張醒嬋告訴 Apple Music:「我個人還是傾向於比較複雜、多變一點的東西。」
自稱「雜食性動物」的她細數多條音樂軌跡:「我聽 Tera Melos,〈濾鏡〉比較受他們的影響,我偏向他們那種比較數學搖滾、偏噪音的風格。」另類搖滾也是她很重要的滋養來源:「像 Frank Zappa 這種在各個流派中流動的人、David Bowie 這種跨風格的音樂家我都很喜歡。」她緊跟台灣的獨立與流行樂壇,並在日系飽和編曲中培養出自己的喜好:「我忍受不了太簡單的貝斯線,喜歡寫得瘋狂一點。音樂需要聽覺刺激,有些人喜歡重複的氛圍,但我偏好來一點不一樣的。」
張醒嬋也從編曲思路出發,拆解如何讓思路不打結的創作方法:「可以從不那麼複雜的元素開始,例如〈淤青了嗎 ? !〉和〈風之電話亭〉就比較單一,可以先從這些不那麼複雜的音樂作品入手。」之後,再慢慢在 4/4 拍中融入 7/8 拍等非典型節奏,或者試著運用不那麼常規的和聲。而這些特殊和弦進行、拍號轉換的活用絕非一日而成,而是在日常就像海綿般吸收。她分享道:「在日常創作中就有這樣的意識,慢慢擴充、慢慢豐富、慢慢修改。音樂就是不斷推翻、不斷完善的過程。」
令人意外的是,除了吉他是親自錄音外,其他繁複的管樂、弦樂,一手包辦詞曲的她獨自在家在電腦上以 MIDI 完成並混音,緊握最終決定權。她說:「你覺得臥室會限制住你,但其實臥室恰恰限制不住你。真正限制你的,是外界的評判。」雖然臥室創作會面臨許多限制和必要的取捨,但在她眼裡,「親力親為帶來的自由感」才最難能可貴,她說:「不是想證明一人製作多厲害,一個人做,是為了讓自己所有的情感、所有的表達得以完整、真實。」
至於靈感的來源,她的備忘錄承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我每天都會在備忘錄記一些東西,哪怕只是一兩句,但日後可能會發展成完整的作品。」以 J 人自居的張醒嬋,會經常寫備忘錄並為作品設截止日期,她更幽默地告訴我們:「如果有人把我備忘錄清空,我可能會從世界上消失。」
雖然獨立製作讓張醒嬋暢飲自由的滋味,她也坦言實際上所遇到的困境:「我想體驗自己一人完成產業鏈的所有環節:寫歌、編曲、混音、拍 MV、剪接和宣傳。但我也慢慢感覺到有點累,這個過程也確實很漫長,這就是一個人做事的代價。」承認不足後,張醒嬋並不排斥未來可以有團隊分工,但她也設下底線,力求不讓合作把「內心純粹的東西挖去一部分」。
她在〈如果一天都不帶手機〉中展開假想未來,也在〈詞彙字母—短篇巨著—〉中扭曲語言結構、將生活打散重新建構。每個瞬間的悸動、抱怨都被收進歌裡,從〈絕對不考司考〉到〈不再空白〉,每一首都是抒發情緒的見證。《No, no !》是一部私人的狂想曲,也是一張聲音成長的青春紀錄。她不只唱出了一個 25 歲的自己,更唱出了那種「我就是我」的率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