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主恆
荒原曼波(At Least We Can Dance)
專輯 · 華語流行樂 · 2025
來自廣東汕尾的莊主恆有著理工背景,卻品著台北女巫店的藝文氣息成長。毅然轉向修習音樂後,他以嚴謹編排的環境錄音和宛如電影的民謠美學,將家鄉方言和鹹鹹海風吹進首專《愛的消亡史》,寫下小鎮青年對浪漫的體悟:「我們活在無人不渴求愛/卻無人信仰愛的時代」。三年後,莊主恆將對青春的熱烈眼光,以及好友的結婚、出國與離世,投向「愛之三部曲」第二部《荒原曼波(At Least We Can Dance)》,並以村上春樹《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的二元世界為靈感,汲取藍調、福音、鄉村、非洲音樂等根源聲響,歌詠自己漫步於外在都市與內心荒原的遊記。
莊主恆將鋼琴作為城市篇主奏,輔以世界各地的樂器與多元曲風,舞岀璀璨的生命力。〈夜晚地下鐵曼波(Summer Mambo Night)〉中的打擊樂和拉丁、音樂劇元素,旋轉出急於奔波的臉龐。帶有嘹亮小號的〈愛人彌撒(The Mass)〉,探討了現代人奉為圭臬的「勇於做自己」。引用美國詩人奧登作品作為旁白的〈蘇珊趕往朋友婚禮路上思索一則(My Best Friend's Wedding)〉,巧妙取樣了 The Beatles〈All You Need Is Love〉的開頭,在一陣明亮又盛大的氣氛中,拋出渴望被愛與自由這兩種聲音「永遠在人生裡角力」的質問。
荒原篇中縈繞的吉他聲響,如同莊主恆眼裡蒼涼的地平線。經典 Gibson J45 木吉他刷出的〈保羅熊(Paul and the Bear)〉,伴隨口琴、烏克麗麗和曼陀林交錯行進,烘托出童年玩偶帶來的安全感與陪伴。〈荒原上〉則透過多樣的撥弦樂器,勾勒出鄉村樂的質樸敘事,並映照都市人內心的無垠荒漠。莊主恆還將一場夢化作寫給離去友人阿明的一封信〈閃耀的日子1997〉,在 Mellotron 合成器的惆悵點綴下,傾訴自己的近況,也叨念起兩人在上世紀共享的回憶,而詞作中反覆湧現的「愛」字,更是他心中永恆的追尋。
接下來,莊主恆與 Apple Music 分享了三首歌的幕後故事。
〈葬禮調 / 某年秋夜過後(The Funeral Song)〉
「這首歌的名字兩年前便躺在備忘錄裡,我想以卡夫卡《變形記》中『一夜變甲殼蟲』的故事為引子,講述近幾年生活被困住的感受。但我寫了許多版本都不滿意,直到經歷了一位朋友驟然離世,才在某個清晨像被感召一般自然地完成了它。歌曲畫面是秋天靜謐山林裡遙遠隱祕的哭喊,我從學生時期心愛的歌手 Bon Iver 的創作獲得啟發,用層層疊加、橫跨三個八度的人聲織構了整首歌。在最後製作階段,我有幸遇見兩位極具才情的演奏者:古典吉他手黃竣琮老師和大提琴手劉涵老師,感謝他們讓這首粗拙的歌提煉出了更細膩和深邃的感動。」
〈荒原上〉
「創作專輯時,我住進距城區不遠但偏僻荒寂的房子,周遭沒人知道我做音樂。每天在外假裝生活,回家關進房間悄然創作,像隱居於內心一片荒原,甚至遇見想要走進我世界的人,都害怕生活會被擊碎而倉皇逃開,於是有了這首歌的情感。我總告訴自己要像初學者般赤誠地創作,因此在勾勒荒原的畫面時,想到美國西部片,我便從頭學習了斑鳩琴,寫下這首帶有鄉村樂氣質的歌。最後,在與製作人黃竣琮、周欣韌老師討論後,我們決定加入中國三弦,用東西方撥弦器樂碰撞出我的荒原世界。」
〈夜晚地下鐵曼波(Summer Mambo Night)〉
「探索獨立民謠的無限可能性,是最早給這張專輯創作定下的方向。而這兩年在異國旅行接觸當地樂器,讓我找到了這首歌的世界音樂色彩,也確立了『城市地下鐵』主題。此後,我想構建忙中不亂、雜而有序的都會風情畫,講述千魂百魅卻又千篇一律的現代病症。在創作這首歌時,我希望不給自己設限,像空中作畫般摸索,讓歌到達其應有的模樣,期間嘗試過五、六個版本,最後融入了跟民謠同樣具有敘事基因的音樂劇元素。於製作階段,我更有幸遇見爵士鋼琴家周欣韌老師,她生動的演繹勾勒出歌曲的靈魂,讓它成為現今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