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都華・科普蘭, Kingdom Orchestra, Troy Miller & The Listening Planet
Stewart Copeland: Wild Concerto
專輯 · 古典跨界 · 2025
要說有哪部作品最能表明前 The Police 鼓手、電影配樂家 Stewart Copeland 得以恣意揮灑、放膽創作,那肯定就是這首 12 樂章協奏曲——其中的「獨唱家」竟來自動物王國。他取樣了英國自然學家 Martyn Stewart 龐大的聲響資料庫,其中包含世界各地的鳥鳴與動物叫聲,從白喉帶鵐的啁啾到鬣狗的笑聲,再結合一支 30 人的管弦樂團,由他親自負責打擊樂。「真正的鳥類學家聽了可能會說:『等等,紅胸鳾怎麼會跟牠的掠食者靠這麼近,還一起唱歌?』」Copeland 在接受 Apple Music 古典樂專訪時笑說:「在現實世界裡,牠們搞不好正在互相吞食呢!」
本作以爵士樂為底色,瀰漫著俏皮幽默的氛圍:滑稽的蛙鳴合唱與銅管的「大象之聲」同台演出,薩克斯風時而低沉沙啞得像加拉巴哥海獅,時而又像狼一樣嚎叫。整體敘事靈感大致源於北極燕鷗那史詩般的遷徙之旅,這種鳥類每年會從北極繁殖地飛往南極。你幾乎能感受到氣溫的驟降:第五樂章熱帶的〈尖聲傘鳥〉(Screaming Piha),逐漸過渡至〈Penguins in the Wind of Antarctica〉裡刺骨的寒風與抖動的弦樂顫音。
不過,真正令 Copeland 著迷的,是人們如何理解耳中所聞的聲音。「好比白喉帶鵐會『啾、啾、啾』地叫,」他說,「它有發音、線條、起伏,也有節奏——雖然不是能跳舞的那種,但這些音樂元素都隱隱存在。當你把長笛放在麻雀旁邊,或把長號與狼嚎並置時,你的耳朵就會自動將動物的『無調性』與樂器的『有調性』相連——頭腦會將它們融合。這張專輯的核心,在於我們大腦對聲音產生聯想並投射旋律的妙趣。」
Copeland 早已習慣與「拾得聲音」(found sounds) 打交道,在他為法蘭西斯·柯波拉執導的《鬥魚》所作的配樂中,就能聽見撞球聲與汽車喇叭的鳴響,而在奧立佛·史東電影《華爾街》裡,狗吠聲則喚起其「弱肉強食」的世界觀。雖然他仍在適應管弦樂配器法 (「我得比那些看譜一輩子的人更費神」),但其音樂創意卻源源不絕。「一旦想像力啟動、思緒開始翻湧,音樂自然就會出現,」他說,「我也不知道它從哪裡來,但它就是顯現了,而我對此心存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