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
China
何占豪
更多 何占豪 專輯
關於 何占豪
家鄉
Shaoxing, China
生日
1933
類別
古典音樂
如果沒有和陳鋼合作創作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中國作曲家何占豪或許會發展出不一樣的音樂路。他 1933 年出生於浙江諸暨的農民家庭,從小受到家庭的影響愛好浙江地方戲曲,尤其是祖母喜愛的越劇。1950 年,何占豪考入浙江省文工團,又在兩年後進入浙江省越劇團樂隊,先後承擔過唱歌、跳舞、演戲以及揚琴和月琴演奏等多種工作。在越劇團樂隊工作期間,何占豪開始學習小提琴;1957 年,他在浙江省戲曲會演上獲得了「樂師獎」,同一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進修班學習小提琴。
1950 年代,上海音樂學院的教師和學生每年都要前往農村為群眾演出;然而,學校裡學習的西方音樂不夠「接地氣」,農民觀眾難以理解。一次演出,何占豪向觀眾請益,得到「滬劇」、「越劇」的答覆,於是和小提琴家丁芷諾和俞麗拿等同學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結合西方器樂與中國音樂,創作出群眾喜愛、富有民族風格的小提琴作品。他用小提琴演奏《二泉映月》後,創作了弦樂四重奏版的《梁山伯與祝英台》;1959 年他和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的陳鋼合作,改編出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後來何占豪更把《梁祝》協奏曲陸續改編為高胡等民族樂器的協奏曲版本,進一步擴展了這部作品。
何占豪後來轉入作曲系,師事音樂學院院長丁善德,並在畢業後留校任教。除了《梁祝》之外,何占豪也留下為數可觀的作品,代表作有弦樂四重奏《烈士日記》、交響詩 《龍華塔》,以及二胡協奏曲、古箏協奏曲和管弦樂作品。他的音樂經常帶有鮮明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不僅從歷史典故或文學作品中取材,還從民族和民間音樂中尋找靈感,例如管弦樂《胡騰舞曲》就是從波斯音調和東方旋律的仿古樂曲發想,靠想象還原已經失傳的「胡騰舞」;另一首《伊犁河畔》則是以新疆民歌為素材創作的主題變奏曲,快板段落描繪熱烈歌舞場面,慢板段落則展現青年幽會的場景。
類似於:何占豪
搜尋更多與 何占豪 類似的音樂和藝人,例如 曹鵬、王永吉、林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