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pple Music 上聆聽 旅行團樂隊:受 The Beatles 啟發的生命旅程。
旅行團樂隊:受 The Beatles 啟發的生命旅程
Playlist - 27 Songs
「世界上最好聽的旋律他們都寫完了。」旅行團樂隊告訴 Apple Music。對這四位廣西 80 後來說,傳奇樂團 The Beatles 絕對是重要的啟蒙,更被他們尊稱為「祖師爺」。因此話匣子一開,旅行團滿滿都是對 The Beatles 的讚美:「他們每個時期散發出來的味道和樣貌,就像不放味精卻又濃郁的一鍋湯。我們尤為愛中後期的作品,都是具有開拓實驗精神的,關鍵是又商業又好聽。」受 The Beatles 兼具商業與藝術的啟發,旅行團在寫出首首佳作同時,也不忘溯源偶像的足跡——他們曾前往艾比路錄音室「朝聖」錄音,也以這些上世紀異響為靈感創造新聲:除了有〈Panda〉、〈悲傷珊瑚群〉等歌曲致敬外,在〈利物浦〉中也穿插 The Beatles 的經典作品,而〈永遠都會在〉的副歌則回溯了〈Let It Be〉和〈Hey Jude〉的編曲。適逢 Apple Music 推出「The Beatles:昨日,今日與永恆」特別企劃,以下,旅行團這群 The Beatles「迷弟」也與我們分享他們的「披頭四狂熱」。 你們曾到 The Beatles 使用過的傳奇錄音棚 Abbey Road Studios 製作單曲〈靠近一點〉、〈勇〉,能否和我們分享一下這段「朝聖之旅」的體驗和感受? 「那是 2017 年夏季,我們正進行著巡演,接到邀請得知要去艾比路錄音,合作的製作人還是大名鼎鼎的 Howie B,對此行我們滿懷期待和興奮。要知道,這個錄音棚錄製過很多影響了世界的唱片,我們是聽著這些唱片成長的,艾比路對我們來說,就是神殿!我們還記得走進那裡的那瞬間、那股味道、那些台階、那個地板,那些披頭四、平克‧佛洛伊德使用過的樂器還依舊在使用,一蟬甚至親吻了地板,這麼說有宗教迷信的色彩,但,毫不誇張,我們承認,玩了那麼多年的音樂,來到了祖師爺錄音的地方,你能不激動嗎?那個是夢境,但你清楚,自己清醒著,並活生生的,用心用情,幾個兄弟,錄製了兩首單曲,這是我們人生的之最這麼說都毫無誇張,當然,這個地方花錢你也能進來錄音,但這個和錢無關,這是夢想成真。」 80 年代,The Beatles 的音樂開始廣泛進入中國,流傳於北京等由知識分子、詩人、搖滾樂先驅聚集的主要城市。你們作為廣西這樣南方省份成長的 80 後一代青年,最早接觸 The Beatles 是通過什麼途徑?The Beatles 對南方年輕人的成長是否有具體的影響? 「因為香港的原因,廣東應該是最早聽到披頭四音樂的中國地區。廣西離廣東近,一蟬和韋偉小時候,家裡父輩有買過披頭四的合輯,很小時候聽過但沒有印象了。直到上了初二,通過一本隨贈磁帶的音樂雜誌聽到了〈Let It Be〉,感覺世界的門被打開,眼前的一切隨著耳朵進入的聲響,開始變得開拓嶄新。之後我們就通過各種渠道,去找尋他們的磁帶、打口盤 (註:經過損壞處理的外國影音製品,透過非正規管道販售),甚至很多盜版 VCD 等等;雖然不合法,但現在看來,那會對音樂的痴迷,學習,造就了現在的旅行團樂隊。」 The Beatles 透過不斷的風格變化、探索,來平衡商業流行性和音樂的藝術性。在這一點上,The Beatles 是否能對如今日趨火熱的樂隊文化帶來一定的啓示?旅行團作為現今樂迷群體眾多、商業價值也很高的樂隊,如何從 The Beatles 身上感受並學習流行與藝術的平衡? 「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那些優質的作品,一定是商業行為後展現的成果,披頭四雖然只有不到十年的組合期,他們創造了很多在如今廣為人知和依舊使用著的技術和概念。但這十年中,他們從變化到突破,甚至到解散,都是一本完整的商業與藝術結合的教科書;這些細節散布在他們的音樂、採訪、紀錄片和傳記裡,什麼時候看都會有新的體會和認知。作品只是外在表象,人內在的變化,是在經歷時間和空間來回挪動中彼此成就的。披頭四不是完美的,但這是成就好音樂的基礎。」 旅行團 1999 年就在柳州的學校裡成立了,你們當時還只有 16 歲,初步建立的音樂風格是非常英式搖滾的,而後續風格做出了很多創新。從受 The Beatles 影響較多,到發展為自己的獨有風格,這一路走來有什麼樣的心路歷程?有什麼可以與新一代樂隊分享的嗎? 「披頭四是我們的偶像,我們沒有直接對話過,很多問題我們也想問他們;但音樂有時候,是誤解和誤會的藝術。小時候通過很少的信息,一步步瞭解到他們是怎麼拿起吉他的,他們各自家庭給他們帶來的原生影響,他們爆紅之後生活的變化,包括涉獵了很多娛樂業,但依舊在音樂風格和錄音技術,在團隊的協作中逐年突破創新,這是最難能可貴的。現在剩下的林哥和保羅仍然保持著創作甚至演出,這背後的心態和對生活的姿態,無論貧窮富有,我都覺得,他們都會這樣愛著並做著音樂,這是我們體會到的,並也這樣向著這個目標靠攏。現在的年輕音樂人,從詞曲編曲錄音縮混到演出什麼都會,比我們強多了,我們對新的樂隊沒有想說的,有機會我們想和他們一起玩音樂和交流。」 2007 年你們辦了「紀念藍儂」的演出,前幾年你們還在藍儂故居演唱了《逝去的歌》。列儂對你們來說是怎樣的存在? 「藍儂是音樂的神,但他不是完美的人,如果是,他絕對寫不出這樣的音樂。他矛盾敏感、善良簡單,他用音樂在修復生活中的遺憾,他用吉他對著戰爭吶喊,五顆子彈結束了他的生命,卻開啓了另一段永恆的故事。 」 旅行團一路走過將近 20 年,有觀察過身邊不同世代的音樂愛好者,對 The Beatles 的熱愛有什麼不同嗎?旅行團各位團員從最初聆聽 The Beatles 一直到現在,有沒有心態上的轉變? 「我們其實不太瞭解他們對其他人的影響,懂的人其實都是心照不宣的、默默地在私底下分享。他們的音樂是種陪伴、是種習慣,這就夠了。」 團員們最喜歡的 The Beatles 專輯是哪一張?最願意推薦給樂迷聽的是?理由是? 「我們更偏愛中後期作品,太多太好的了,無法只推薦一張。如果只推薦一個,那就白色專輯吧!雖然更像四個人的 demo 合集,但那種創造力,在這張唱片裡,淋漓盡致,酣暢淋漓。」 這張歌單選的歌曲,有沒有什麼個人故事或特別啟發你們的地方?能不能選三到五首歌曲為我們介紹? 「推薦一〈悲傷珊瑚群〉:是旅行團的〈Eleanor Rigby〉,我們第一次運用全弦樂配置,很過癮。 推薦二〈In My Life〉:這首歌寫在藍儂很年輕的時候,當生活的五味雜陳落在一個年輕靈魂裡時,一首描述生命旅程的歌一定會是共情的,旅行團有對應的〈天涯路口〉。 推薦三〈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喬治·哈里森是天才!是披頭四裡最智慧的仔! 推薦四〈Free As a Bird〉:隔著時空的合體,哭就好! 推薦五〈永遠都會在〉:歌詞裡的堅定,是我們在披頭四身上學習到的,也想用這首歌致敬我們的偶像!」
instagramSharePathic_arrow_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