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pple Music 上聆聽 黃宇寒代表作。
黃宇寒代表作
Playlist - 12 Songs
流轉於中文、客語、英語和印尼語之間,黃宇寒想成為的是「多聲道創作歌手」。媽媽是來自印尼的華僑,爸爸是客家人,黃宇寒從小在多語言環境長大,得天獨厚的語言優勢不僅豐富了她的創作,也拋給黃宇寒「向內尋根」的文化命題。在大學寫下第一首客語歌〈給自己〉(這首歌也被收錄到她的首張專輯中) 後,黃宇寒逐漸從最熟悉的語言裡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傳承」使命感。 平時大量聆聽各種流行樂、K-Pop 和 J-Pop 的她,除了樂於探索多樣曲風,也希望自己的音樂能打破客家歌謠的刻板印象。2019 年的首張專輯《有時有日》中,她便將客語融入電氣民謠、電子、Remix 等多元風格,無懼「小眾」語言可能給聽眾帶來的陌生感,自在記述著成長歷程。當中的歌曲〈分自家〉原本是寫來安慰自己參加歌唱比賽失利的挫折,卻意外得到金旋獎肯定,也激勵了她持續以客家語入詞。 如果說首張專輯裡,黃宇寒考量的是讓人們聽到她「用什麼語言在歌唱」,那麼到了第二張專輯,黃宇寒開始想讓大家知道她用客語「想表達什麼」。在《虛空現下》中,黃宇寒意識到不同語言的使用者,其實面對著相同的時代困境,從〈虛空〉裡有關網路霸凌的探討,到〈社會現象〉對社群世代處境的自疑,她以獨立搖滾旋律搭載批判意識,更帶著客語流行樂走入更廣闊的天地。於是,第三張專輯《故事力》裡,黃宇寒開始用客語講述自己或他人的故事——無論你我是否擁有不同的歷史,是否說著不同的語言,如〈故事力〉所唱,我們的生命經驗都可以藉著「音樂的故事力」得以「流向更遠」(音樂个故事力就會流到恁遠)。 除了以客語入詞,黃宇寒也不斷拓展著客語音樂的邊界。她於民謠的清新中注入鬆弛,以搖滾樂回應學生時代樂團理想,也在 Electro Pop 的冷冽裡張揚野心。專心創作之外,黃宇寒還合作樂團我走指南路在〈Strawberry〉中大玩 Brit-Pop 旋律,展現出蓬勃的音樂活力。五年發行三張專輯,兩張獲金曲獎提名殊榮,黃宇寒不僅成為了金曲獎客語入圍常勝軍,也是新生代客語創作的佼佼者,她的歌聲或許會帶著我們在交錯的語言裡走得更遠。
instagramSharePathic_arrow_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