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聆聽張雨生
Playlist - 15 Songs
1997 年逝世的張雨生,擁有清亮、高亢嗓音,他先以樂團主唱的身份出道,接著成為創下銷量佳績的大眾偶像,再成長為前衛另類的創作歌手,張雨生始終堅持以音樂自由表達自我。除了〈我的未來不是夢〉、〈我期待〉、〈天天想你〉等金曲之外,靈感旺盛的他,也在當時華語流行音樂的既定框架之外,創作了許多主題多元、帶有實驗性質的作品,以 1994 年發行的專輯《卡拉 OK.台北.我》為代表,打破了 80、90 年代對流行樂的想像,更為華語樂壇留下了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張雨生抱持著鄉土精神和人文關懷,持續透過歌曲表達對少數族群、社會、生命等議題的思考:〈永公街的街長〉聚焦對街友的觀察,矛頭直指文明社會對他們的冷眼旁觀;獻給路邊流浪狗的〈動物的悲歌〉,更是對大地上原始生命的悲憫關懷,歌詞對流浪動物生活的細膩描繪更是當今樂壇少有;收錄於《帶我去月球》的〈魔幻台北〉,則談起紛亂卻也潛力無窮的台北都市,無論是犀利的社會評論或對生命哲思的書寫,皆為他的作品賦予了豐厚底蘊。 深受歐美音樂的影響,張雨生將硬搖滾、R&B、民謠、爵士、古典、雷鬼等元素融入流行樂的作法,在當時的華語樂壇相當超前,如〈再見 蘭花草〉在搖滾長詩的篇幅中,插入了古典歌劇式的齊唱和雷鬼節奏,電吉他與小提琴的相互引逗更是變幻莫測;〈永公街的街長〉中的台語念歌和月琴伴奏,也開啟流行樂中加入傳統樂器元素的先河;而〈後知後覺〉中大量的人聲吟唱和福音色彩、〈若我告訴你其實我愛的只是你〉中令人沉醉的 City-Pop 節奏,皆展現了他對不同文化流行樂的探索和前瞻性。雖然這些較前衛的歌曲,在當時的市場反應並不理想,但具有膽識、野心的張雨生以寬廣的音樂視野和創作光譜留下的作品,在今天仍釋放出炙熱能量,影響了許多台前、幕後的音樂人。
張雨生抱持著鄉土精神和人文關懷,持續透過歌曲表達對少數族群、社會、生命等議題的思考:〈永公街的街長〉聚焦對街友的觀察,矛頭直指文明社會對他們的冷眼旁觀;獻給路邊流浪狗的〈動物的悲歌〉,更是對大地上原始生命的悲憫關懷,歌詞對流浪動物生活的細膩描繪更是當今樂壇少有;收錄於《帶我去月球》的〈魔幻台北〉,則談起紛亂卻也潛力無窮的台北都市,無論是犀利的社會評論或對生命哲思的書寫,皆為他的作品賦予了豐厚底蘊。 深受歐美音樂的影響,張雨生將硬搖滾、R&B、民謠、爵士、古典、雷鬼等元素融入流行樂的作法,在當時的華語樂壇相當超前,如〈再見 蘭花草〉在搖滾長詩的篇幅中,插入了古典歌劇式的齊唱和雷鬼節奏,電吉他與小提琴的相互引逗更是變幻莫測;〈永公街的街長〉中的台語念歌和月琴伴奏,也開啟流行樂中加入傳統樂器元素的先河;而〈後知後覺〉中大量的人聲吟唱和福音色彩、〈若我告訴你其實我愛的只是你〉中令人沉醉的 City-Pop 節奏,皆展現了他對不同文化流行樂的探索和前瞻性。雖然這些較前衛的歌曲,在當時的市場反應並不理想,但具有膽識、野心的張雨生以寬廣的音樂視野和創作光譜留下的作品,在今天仍釋放出炙熱能量,影響了許多台前、幕後的音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