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豫
駱駝‧飛鳥‧魚
專輯 · 華語流行樂 · 1997
齊豫出道時以兼具古典美與民謠藝術氣息為人所知,到千禧年後開始「唱經給你聽」,投向佛教音樂的懷抱,這一路以來的轉變似乎早就有跡可循。她 1979 年的代表作〈橄欖樹〉飄逸脫俗的神韻,源自西班牙詩人希梅內斯講述自然與生死的名作《小毛驢與我》,該曲在李泰祥、三毛、楊祖珺的巧手下,化為瀟灑浪漫的遊子之歌,展示齊豫能駕馭悠遠詩境的嘹亮空靈歌聲。九年後,齊豫以《有沒有這種說法》抖落昔日的鄉村塵俗,好似真的「脫下寂寞的高跟鞋」,乘著總製作人齊秦遼闊的搖滾樂聲,在〈一面湖水〉中從枕畔、心尖,瞭望到高山、湖水、地球表面,在一片悠揚嗓音中走出自我。再九年後,齊豫執掌《駱駝·飛鳥·魚》,更以表創作心聲:「在詞意上力求有物,是印證我最深層嚴肅的本性。」 這回齊豫親自描繪寄情於世間萬物的哲學意境,〈飛鳥與魚〉便是在她看了電影 (可能為《Ladyhawke》) 中的男女主角,因在夜晚會各自變身為狼和老鷹而不得相愛的悲戚後有感而作,由齊秦助陣譜曲、合音,加上狀似梵音的吟唱交疊,歌詠出唯美動人意象。而指涉專輯名的另一曲〈哭泣的駱駝〉則由許常德作詞、郭子作曲,以三毛同名小說為題,歌詞那段「生來溫柔的雙眸/連哭都被詛咒/沒有淚/寂寞要怎麼流」,道出如荒漠般的人間情愛,連付出也顯得奢侈,只能流浪、「任由不知情的風沙捲去腳印」。 從齊豫在〈覺〉中對國家大事與兒女情長間來回拉扯的情感揣摩,想像收到林覺民《與妻訣別書》的陳意映會如何回應,到由李格弟、伍佰共創的〈女人與小孩〉,齊豫找來女兒合唱,不單是微觀兩代間的愛與依賴,更宏觀闡釋有關存在的思辨與對生命奧義的洞察,再到〈四十個無親無故的年頭〉,她將如雪花白的髮、如夕陽紅的熱血,比作父母離鄉背井來台 40 年前、後的心路歷程,這些字字句句皆顯現深厚人文情懷,僅僅倚靠質樸的鋼琴與吉他伴奏,以及簡約的弦樂編制,齊豫收放自如,像能橫跨天界與凡間的純淨歌聲,卻仍將此作深遠莊重的底色全然表現。 帶有梵語音樂氛圍的〈有沒有〉在振奮人心的打擊樂、像經過人聲效果器的唱誦中,流露出佛法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禪意,而〈幸福〉則以輕快節奏與獨特饒舌唸唱,道盡相愛容易相處難的甘苦談與對愛情觀的徹悟。若隱若現的宗教思想底蘊,在齊豫留下這張榮獲第 9 屆金曲獎的最佳國語女演唱人獎,且入圍最佳唱片製作人獎的藝術珍品後,跟隨她從流行樂壇的眾目睽睽下從容淡出,又再經過時間的淬鍊後,幻化為爾後無數宗教歌曲的創作與表演,《駱駝·飛鳥·魚》也因此成為了她流行歌手生涯光輝的紀念碑。

更多 齊豫 專輯

instagramSharePathic_arrow_out